精选95句道教经典语句哲理名言
道教经典语句哲理名言
1、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2、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4、7)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列子·说符》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6、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第十章载营魄抱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上士闻道谨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8、大。《孟子》中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矣。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则德业至盛而不可加矣。(道教经典语句哲理名言)。
9、4:自尊,迄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人所必备的一种德性。凡是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从于其他人统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
10、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
11、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12、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13、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14、但现实中,能伸的人不少,在受辱受挫时能伏下身子没有抱怨的却不多。《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有些时候低低头,弯弯腰是为了更好的抬起头。
15、8:人要想对自己的尊严有所觉悟,就必需谦虚。的确,人性是尊严的,但这样说还是不甚明确的,也是不完整的。说人是尊严的,这只限于没有私心的、利他的、富于怜悯的、有感情的、肯为其他生物和宇宙献身的这种情况。
16、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7、人类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决定着人类永远也摆脱不了兽性。
18、 司马迁的这句话流露出不屈的精神意志,影响了历史上很多人的价值观与现实选择,文天祥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王阳明以“此心光明,夫复何言”的遗言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林觉民以“为天下人谋永福”的信念舍身成仁……
19、之后,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出第三种物质,这里的“三”是虚数,是一个变量。三生万物指的就是阴阳相济,最后生出了宇宙万物。
20、8副修身处世对联||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
21、修道必须修心,皈依道经师宝。道教讲究口传心授,有谚语可以借来形容:“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从纸上求妙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2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3、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24、1:人必自悔然后人悔之,家必自毁然后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
25、 官达者,才未必当其位;誉美者,实未必副其名。
2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7、大有卦的上九爻辞讲:“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很多书里面说,“自天佑之”就是来自于上天的保佑,其实这是不对的。上天不会保佑任何人。
28、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2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30、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郎来。(分庵主开悟诗)
31、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32、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33、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34、刘邦曾经问韩信:“你认为我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说:“你怎么样?”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韩信最终惨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功高震主、不知进退。
35、出自《大丹直指·论采药》。(译文)药是什么东西,就是我身上的元气。
3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7、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8、只要我能拥抱世界,那拥抱得笨拙又有什么关系。
39、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40、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41、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2、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4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44、蹇是《易经》第三十九卦,原义为跛,引申为困难、艰险,行动不便。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每个人都会经历“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时候。面对蹇塞的道路,《易经》告诉我们,要学会“反身修德”。
45、20世纪以来,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历来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想尔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理论。“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谐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万物的生长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谐生命、和谐自然的重要思想资源。
46、小成靠智,大成在德:处事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
47、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48、佛家说的因果报应。道家说的天理循环。都是意指任何果报都是有原因的。有因就有果。
49、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50、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51、孔子在解读《易经》的时候说:“佑着,助也。天之所助着,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
52、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
53、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54、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5、10)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56、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57、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6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7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58、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59、释正而追曲,倍是而从众,是与俗俪走,而内行无绳。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62、 贤不必寿,愚不必夭,善无近福,恶无近祸,生无定年,死无常分。
63、人在世上要想干出一番事业,则需这种“屈伸”的精神。屈,并不是失败后的颓丧自卑和怯懦;伸,也并非功成名立后的傲慢自负,目中无人。这是避让锋芒、待机而发的谦忍智慧,是身正无畏、乐观自信的心态。为人应如此,处事亦如是。
64、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6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6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6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68、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69、15)多言多败,多事多害。——《训蒙增广》
70、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7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72、庙宇未必有真佛,闹市但许有高僧。何处不红尘?何处无佛陀?何时、何事、何处不修行?道教大彻大悟的话有哪些3十句佛语经典语录,句句大实话,让你大彻大悟(深度好文)
73、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74、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7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6、土处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
77、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78、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79、太阳出下地干活,太阳落回家睡觉;挖井一口有水喝,开荒种田有饭吃。皇帝是谁?不知道!
80、综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类社会始终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的这种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人类社会必须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广的。特别是对于现代生态和谐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81、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82、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8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4、有缘而来,无缘而去。世上之事,就是这样,该来的自然会来,不该来的盼也无用,求也无益。有缘,不推,无缘,不求。来的,欢迎,去的,目送。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人世间的事情勉强终归不能如意,强求势必不会甜蜜。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世事大抵如此,努力无悔,尽心无憾。
85、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86、虚、静都是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与外界的干扰而变得不安。所以老子劝导人们不争功名,不求私欲,让心灵回复自然的状态,顺从自然的法则。
87、缘督以为径,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88、罗素(1872年-1970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同时也是活跃的合理主义与自由思想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很多人将罗素视为这个时代的先知,而与此同时罗素的许多政治思想却又是十分有争议性的。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西欧思想,言论自由最勇敢的斗士,卓越的活力,勇气,智慧与感受性,代表了诺贝尔奖的原意和精神”。
8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0、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91、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92、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93、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第二十五章
94、黑格尔(1770—1831)德国最伟大哲学家之一。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巅峰,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虽然他对康德时常有所批评,假使原来没有康德的学说体系,决不会产生他的体系。黑格尔的影响固然现在渐渐衰退了,但以往一向是很大的,而且不仅限于德国。其思想体系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要源流。十九世纪末年,在美国和英国,一流的学院哲学家大多都是黑格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