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7句务虚笔记的作者


务虚笔记的作者

1、诗人L承认,自己是个真诚的恋人同时也是个好色之徒,诗人L的恋人于是最终离开了他,他寻死不得,被F医生点破,他不是真的想死,而是还在渴望爱。诗人L向医生F指出了梦想与梦境的区别,L是醒着的,因为他梦想纷纭,而F是睡着的,因为他安于梦境。残疾人C在爱的欲望里苏醒了,近乎枯萎的现实因为一个不小心的细节又疯狂入梦,但C的恋人还是最终离开了他。

2、(我觉得史铁生的务虚,似乎能回答我关于记忆的困惑,回应我记忆的河床中摔碎的玻璃瓶,回应我记忆的废墟里散落的瓦片,亦真亦假。)(务虚笔记的作者)。

3、恋人们用不同的方式重逢,众人的形象在写作之夜或将消散,或将隐遁,或将重新启程,去走以后的路。张望未来,前途莫测。

4、《爱情问题》为史铁生精选珍藏文集之散文集,收录了史铁生先生经典散文,包括《我与地坛》等被广大读者熟悉的作品。

5、我向来认为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好文本,如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就是其中的一座高峰,其语言优美、思想深刻、叙述从容且新颖。作者通过动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过童年经验、革命和叛变、爱情等来思考人生。

6、他的散文里面处处体现着其他作者可望不可即的哲思色彩,不管是广为流传的《我与地坛》还是《好运设计》,语句中都充满了哲学式的思考。

7、(这本书就像一套方程式,并不是为了要求解,但却似乎能够穷尽人间所有的人生状态。)

8、同母异父的弟弟同母异父的弟弟HJ追求了多年,终于和高干的女儿,住在美丽房子里的T终成眷属,他宁愿爱而不被爱。开放后,因为继父曾经帮过一个英国人,T和HJ出国留学,在国外生活。

9、恭喜以上三位幸运书友,您将获得孙郁《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一本,我们会尽快安排邮寄,请注意查收。(大家荐书)感谢您的分享与支持。

10、  我时常觉得,一个人能有成熟的,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化的思想,必然来源于他独特的经历以及敏感的性格。一个长在蜜罐里,从小幸福无忧长大的孩子,你怎么能要求他体悟生死,从平常的伤悲中看出点别的东西来?而敏感的性格,也是一个文学家常备,天生的敏感能让他轻易察觉自身情绪的变化,察觉周遭环境的变化,并用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情感流转在他们笔下。

11、史铁生的散文里还处处表达着对生活对人生的温暖与热情。史铁生挖掘细小事物的光芒,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和尊重,都无比令人钦佩。

12、为什么史铁生说“不是人说语言,而是语言说人”?

13、第二章叫《残疾与爱情》,史铁生一上来还是先说自己的事了,当然这没什么,残疾是苦难之一罢了,或许后续的苦难都要高于残疾的苦难。

14、《务虚笔记》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04年出版)

15、『爱的人们呐,你们如何带着爱的记忆,继续前行。』

16、曾有一位评论家对史铁生的作品做了一番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断言由瘫痪引起的性自卑是他的全部创作的真正秘密之所在。对于这一番分析,史铁生相当豁达地写了一段话:“只是这些搞心理分析的人太可怕了!我担心这样发展下去人还有什么谜可猜呢?而无谜可猜的世界才真正是一个可怕的世界呢!好在上帝比我们智商高,他将永远提供给我们新谜语,我们一起来做这游戏,世界就恰当了。开开玩笑,否则我说什么呢?老窝已给人家掏了去。”读这段话时,我不由得对史铁生充满敬意,知道他已经上升到了足够的高度,作为一个以上帝为对手和伙伴的大猜谜者,他无须再去计较那些涉及他本人的小谜底的对错。

17、“我是我印象的一部分,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

18、在《务虚笔记》中,史铁生对命运之偶然性的研究有了更加自觉的性质。命运之对于个人,不只是一些事件或一种遭遇,而且也是他在人间戏剧中被分配的角色,他的人生的基本面貌。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命运即人。基于这样的认识,史铁生便格外注意去发现和探究生活中的那样一些偶然性,它们看似微不足道,却在不知不觉中开启了不同的人生之路,造就了不同的人间角色。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把这样的偶然性名之为人物的“生日”。不同的“生日”意味着人物从不同的角度进入世界,角度的微小差异往往导致人生方向的截然不同。这就好像两扇紧挨着的门,你推开哪一扇也许纯属偶然,至少不是出于你自觉的选择,但从两扇门会走进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去。务虚笔记的优秀读后感2最大的遗憾,是当我读到史铁生的作品的时候,他已经死了。

19、——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个人手里一只鸽子飞走了,他从心里祝福那鸽子的飞翔。你也飞吧。我会难过,也会高兴,到底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20、这是一本对于我来说很复杂很难懂的书,史铁生的语言文字固然优美,但不明白却又另当别论。我把它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如此几次后,我才下定决心要好好看完它。

21、这是史铁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之一。

22、我心中的,探讨爱情问题最经典的小说,没有之一。

23、这座房子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道具,不同的人物都要经过这里并且受其终生影响——它的影响超过任何人,超过父母、老师和同学。

24、《散文杂文》 华文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25、——我把我整个的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26、    但作为旁观者,他在叙述中又流露出淡淡的悲悯。如那群鸽子,叙述出来好似不过一件平常事罢了,但读来又禁不住去想:不只是鸽子吧,人也一样。大多数的我们,就算是名噪一时的人物,也只是来来往往于历史的潮流中罢了。从整个地球史来看,我们人类群体,在几十亿年岁数的地球上生存,于地球而言,谁名声远扬,谁不值一提,谁臭名昭著,不过如鸽子般,换了一批又一批罢了。这样想来,我们好似超脱了生活本身,我们用更阔远的视角审视自身,才感到生活对琐碎与烦恼不值得费思,也没什么可深陷其中。

27、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FliIK1IutFi_W4MWqLIaQ提取码:hnaw 书名:务虚笔记

28、本书开头第一章叫《写作之夜》,第一句为:“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生命”这个词在第一句话就出现了,而务虚笔记就是生命笔记,正如作者另一本书叫《病隙碎笔》,无非也是“生命笔记”。生命的定语是“所余的”,呈现了时间的紧迫。“再也”“碰不见”——生命无非碰见和碰不见,命运也无非是你碰见了谁。与碰见相对的是“遗忘”“抛弃”和“背叛”。这本书讲的就是谁碰见了谁的故事,谁告别谁的故事,谁不能忘怀谁的故事。“两个”“孩子”——孩子是人生的开始,本书的几个主人公的童年都在文章中有详尽描述,并且总是两个关系,我和坏同学,那么多的男人和他心中的女孩。“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有怀念和哀叹,有美和美的失落,还有祈祷的意愿。

29、《务虚笔记》是一个人的生命笔记,那些关于生死,关于爱情,关于苦难的拷问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书中的人物没有具体的姓名,一律用字母代替,作者也常常出现在字里行间与人物对话,我更愿意相信,它展示的不仅仅是几个人的悲剧,而是几代社会的悲剧。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其实是被艺术加工过的真实人物。一开始我以为只有C是史铁生自己的写照,很简单的理由,因为他们都是坐在轮椅上的人。但越是深入故事越是觉得,其实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史铁生的影子,不止是身体上的,更是与心灵相契合的,“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以我现在的水平我似乎还不太能够完全理解这本书的内涵,我看到的,只是故事本身,比如O对绝对纯净绝对平等的爱情的追求,W对O与N的选择,诗人L对爱情的探寻与流浪……我没有办法很好地理清楚这些事件之间的关联与它所要表达的主题,但我分明地从这本书里看到了这些词语:爱情,平等,生死,孤独,家……

30、《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31、--------------------------------

32、《我与地坛》是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33、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享年59岁。

34、我,被那个可怕的孩子孤立,抱着破足球回家的秋天的晚上。

35、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

36、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37、(作者不是在写实,而是从死亡写起,写印象和思绪,所以我读到的文字,很缥缈,或许这是务虚的意思?)

38、医生F和女教师O在古园里有过交流,F医生相信,O的赴死之心由来已久。Z带给她的,关于差别的问题没有答案,这构成她最深重的迷茫。问题总是多于答案,迷茫永远多于清晰。

39、《务虚笔记》成书于1996年,最早发表于《收获》杂志。本书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主要讲述了几个主要人物,包括画家Z与妻子O、医生F与女导演N、被流放者WR和诗人L的命运故事。这些人互不相干又互相纠缠重迭,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经历和遭遇,走向了不同的命运。比如,书中的一男一女,却在他们身上衍生出不同的命运,从而出现了多种可能。《务虚笔记》涉及到很多人类母题,比如“爱”、比如“性”、比如“勇气”、比如“自卑”、比如“残缺”、比如“苦难”、比如“灵魂”、比如“背叛”等等。这一个个母题就像迷途中的路标,给在命运的迷宫中行路的人以指引。

40、那两个孩子对一棵死了的柏树“为什么会死”感到好奇。妹妹五岁半,伸出五个手指,然后摸遍十个手指也找不到“半个”。关于孩子的可爱和关于死亡的命题就此开始了。

41、   也许这世界最令人惊喜的,便是人们有无限的思考,于是慢慢我们有了文学、哲学、科学等等。时至今日,当我们仍在为这些奇思妙想惊叹不已时,我突然感受到,人类之间能够打破时空壁垒来吐露心底的想法,是多么美好又幸运的事。

42、《6点27分的朗读者》将故事聚焦于几个小人物,这些普通人在卑微的工作中怀着对阅读的`爱恋。主人公吉兰·维尼奥勒专门负责粉碎滞销的书籍,他每天忍受着枯燥乏味的工作和脾气暴躁的上司,下班后从机器中抢救出几页文字,在早班通勤的地铁里朗读。同车的人们都爱上了这个小伙子,老太太德拉科特姐妹还邀请他给一群老人读书。

43、史铁生之走向猜谜,残疾是最初的激因。但是,他没有停留于此。人生困境之形成,身体的残疾既非充分条件,亦非必要条件。凭他的敏于感受和精于思索,即使没有残疾,他也必能发现人生固有的困境,从而成为一个猜谜者。正如他所说,诗人面对的是上帝布下的迷阵,之所以要猜斯芬克司之谜是为了在天定的困境中得救。这使人想起尼采的话:“倘若人不也是诗人,猜谜者,偶然的拯救者,我如何能忍受做人!”猜谜何以就能得救,就能忍受做人了呢?因为它使一个人获得了一种看世界的新的眼光和角度,以一种自由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困境,把困境变成了游戏的场所。通过猜谜游戏,猜谜者与自己的命运、也与一切命运拉开了一个距离,藉此与命运达成了和解。那时候,他不再是一个为自己的不幸而哀叹的伤感角色,也不再是一个站在人生的困境中抗议和嚎叫的悲剧英雄,他已从生命的悲剧走进了宇宙的喜剧之中。这就好比大病之后的复元,在经历了绝望的挣扎之后,他大难不死,竟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健康。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我们便能鲜明地感觉到这种精神上的健康,而绝少上述那位评论家所渲染的阴郁心理。那位评论家是从史铁生的身体的残疾推导出他必然会有阴郁心理的,我愿把这看作心理学和逻辑皆不具备哲学资格的一个具体证据。

44、秋天的夜晚,废弃的古园,幽静的小路,一盏盏路灯,满地落叶,树的香味——这是我们熟悉的意境,在史铁生流传更广的散文《我和地坛》里描述过,而每一个读者应该都接触过这样的黄昏,只是你不一定留意到其中的美和怅惘。这样的意境决定了本书的品位,读者自然可以凭借着这个开头决定继续往下读还是不读了。

45、平和的O,在扭曲的Z看来或许是一只小白兔而已。可是看清了Z之后,O还可能继续平和吗?

46、『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他说道,『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力、庸俗,然后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将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务必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像个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己之私跟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据我所知,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往往感到伤心失望,继而变成愤怒和尖刻。我不是那样。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我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每当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是愉悦的,每当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欢乐,我都狂喜不已。我尽力将我的爱维持在不让你厌烦的限度,否则我清楚那个后果我承受不了。我时刻关注你的神色,但凡你的厌烦显现出一点蛛丝马迹,我便改变方式。一个丈夫的权利,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