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1句舍生取义的理解
舍生取义的理解
1、严正声明:此原创作品,未经本平台正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或转载。构成侵权的,我们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2018年6月11日下午,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李芳,像她从教29年来的每一天一样,放学护送学生回家。和以往不同的是,这竟然是李芳老师最后一次护送学生!李芳老师再也无法重返她挚爱的三尺讲台,再也无法护送她亲爱的学生回家!危急时刻,哪容多想?面对急速驶来的三轮车,李芳老师挺身而出,一边大声呼叫学生避让,一边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挡住学生,并奋力将学生推开!(舍生取义的理解)。
3、其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其需求是全面的。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即便是一个饥肠辘辘的乞丐,他也不会仅仅只有生理的需求,而无有其他方面的需求,如爱的需要、归属感的需求、尊重的需要乃至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是在这些多方面的需求中,果腹生存占有了首要的位置,而其他的需求退居到次的地位了。所以,对于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决不能作机械的直线性的理解,好像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前,较高层次的需求就不存在。应该说,对于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这五种需求都是存在的,只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哪种需求占主导地位罢了。
4、也就是说,对于“舍生取义”,我们大多数人的理解,可能不够深,甚至是错误的。误认为成就大义必须有付出生命的决绝,孟子的“舍生取义”其实更加“惜命”,这里的惜命,并不生理意义上的“苟且偷生”,而是更珍惜“人格生命”。
5、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的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
6、[成语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7、有人会说,如今这“义”字,既非“忠义”,又非“正义”,而是“义气”。说起义气,自然会联想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他们“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关羽死后,张飞难以抑制悲痛,借酒消愁,鞭挞士卒,命其连夜赶制孝服,结果招来杀身之祸。刘备发誓要踏平江东,不顾诸葛亮等人劝阻,率举国之兵讨伐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几乎全军覆没,他本人也命丧白帝城。刘备和张飞为义气而丧失理智,给自己和国家带来灾难。
8、舍身取义的事例:解放前,由于国民d腐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舍生取义的理解)。
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经典篇目《鱼我所欲也》中一段话。《鱼我所欲也》是《孟子·告子上》里我最爱读的一篇经典。
10、做教研员之前,我在一所农村初中教了17年初中语文,记不清讲了多少次《鱼我所欲也》。每每讲到此篇,我都要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举出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及其典型事例。这个问题有一年和中招语文试题不谋而合。当年的学生自然应答自如,但说实话,课堂上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我是不太满意的。一届又一届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无非是文天祥宁死不降元军、朱自清宁愿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等等,诸如此类,缺乏新意,真可谓年年岁岁答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1、孟子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12、舍身取义的事例: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13、来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4、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15、左老师: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由低至高依次有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s)、安全需求(Safetyneeds)、爱和归属感(Loveand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一般来说,人们只有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后,才能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当多种需求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较低层次的迫切需求,只有在这种需求得到满足后,后面的需求才显示其激励作用,而前面的基本需求就不再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16、被李芳老师推开的4名学生终于与死神擦肩而过,李芳老师却倒在血泊之中,再也没有醒来。
17、[成语解释]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18、再说善待家人。想一想,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自己家人照顾好了,是不是每个人就都好了呢?这将是一个多么好的社会啊!虽然也只是“想一想”,还不太真实。但是,如果所有的人都这么做了,做到了,它也就真实了。以上所说,为一般人的大义。而那些连自己家人都没照顾好,却要这个也帮帮,那个也帮帮。还闹得满世界都知道,让别人看起来感觉好像一大善人的样子。让我看来,却总有些沽名钓誉的味道!非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实在是我看不惯这类人的作态。
19、师德是崇高的,但师德的崇高和伟大决不仅仅停留于“学高”和“身正”。当面临千钧一发时,该怎样做出自己的决定?李芳老师那一声呼叫,留给我们的是爱生如子的师德光辉!
20、舍身取义的事例:黄花冈起义时,大批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林觉民率敢死队冲进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兵浴血奋战,中弹被俘,从容就义。喻培伦胸前挂满一筐炸弹,冲锋在前,弹尽力竭,后被俘,英勇牺牲。
21、这个意思也是说明一个人非常的够义气,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姓名,也会选择自己的兄弟,做一个义气的人
22、杨靖宇——与日本侵略军战斗中英勇牺牲.尸体被敌人解剖,发现胃里除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棉絮外,竟没有一粒粮食,使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23、其实,李芳老师生前也曾获得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20多项荣誉。可是,与仅有一次的生命相比,再多的荣誉都是微不足道的;李芳老师心里一定认为,与4个如花似玉的学生生命比起来,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呢?于是,十字路口,生死关头,李芳老师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一声疾呼、一次挺身、一记猛推,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不正是孟子所谓的“舍生而取义”吗?
24、诸葛亮为了安国兴邦,舍身取义死而后已,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5、故事,有轻身重财者,有舍身取义者、彷徨的终究是自己。
26、如今,我们生活在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时代里,我们不会像古人那样去“尽忠”,也不会像烈士在腥风血雨中献身。那么,舍生取义于我们又是何意呢?
27、首先,还是要继续自己的观点。大义者,首先要善待家人、善待亲友和一切身边的人。先把这些人照顾好,照顾好了还有能力去关心别人,再不妨伸伸手去帮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且,我认为不但要帮,还要认认真真地帮,真心实地地帮。有小能力要小帮,有大能力就应该大帮特棒,否则就是为富不仁。你对社会冷漠,是欠社会的债。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晚还不如早还,不然那利息也会压死你!
28、应该说,马斯洛的这种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的需求的基本结构及其运行发展规律,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它对于认识人的需求本质,了解人自身,并据此做好领导和管理工作,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9、“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正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30、在孟子的观点里,人生来即善。那么为何会有人不善,孟子指出,是因为人的天性被蒙蔽了。换句话说,就是孟子认为,不善的人并不是本性恶,而是他自己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善之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