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58句如何理解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如何理解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1、陶行知之所以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翻了个个儿,是因为杜威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为了生活做准备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提供必需的基础。但杜威的理念是当时美国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高度才能够实施的。可是在中国,大多数人还没有接受过教育,所以“教育即生活”根本没有存在的根基。
2、第在这个时期,是各种思潮在中国谋实现的时期。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教育所支配的许多传统思想都要在此时期谋取它的地位。第二是外来的各种文化,如德国的以文化为中心的教育,英国的绅士的教育,美国的拜金教育。第三是外国文化都在中国倾销,从各国回来的留学生便是推销外国文化的买办。
3、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及各类信息的丰富性大大加深了现代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的难度。人们在空前爆炸的信息知识面前无所适从,接受和学习所有的信息知识显然超出了人的能力极限,传统德育工作在如何选择教育内容方面存在很大的困惑,对层出不穷的各类道德问题更是鞭长莫及。“生活即教育”思想正好契合了信息时代对教育的特殊要求,它所蕴含的自主学习这一概念,主张学习者按照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成为现代社会人们面对海量知识信息的最佳应对方法。从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来看,教育要以人完整的生活为准绳,生活需要的才是有用的,按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自主学习成为个体终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道德概念,形成自我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对各类信息文化的选择、判断、驾驭能力,构筑一道信息“防火墙”。(如何理解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4、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5、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有如下含义: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他以种田为例,种田要在田里做,便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教师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实学。他特别强调“做”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6、刘铁芳: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是生命和文化的双重温暖
7、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8、“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有两方面内涵:一是学校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特别是儿童生活,是儿童在活动中,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满足和乐趣。二是通过教育创造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使社会生活更加完善,美好。杜威所倡导的就是要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合乎儿童需要亦合乎社会需要,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
9、“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即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 ”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10、教育随笔系列|刘铁芳: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观念
11、这是证明“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是相联的。
12、今天的教育与生活严重割裂。讲德育的教师不遵守社会公德;经济学家不能预测经济走向;研究管理的专家完全无法胜任一家企业的管理岗位;投资专家常常亏钱……
13、陶行知的“生活”范畴是从杜威那里借过来的,但与杜威的“生活”范畴在内容实质上有根本的区别。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也是以“生活”范畴作为其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杜威所出的“生活”是一个从生物学中引申出来的范畴,是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刺激-反应”,是个人应付环境、适应现实的行为,而不是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以生产劳动为首的主要的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社会实践。陶行知借用了杜威的“生活”范畴,但赋予其新的涵义。简言之,如果说杜威的“生活”实质上是指人们应付和适应眼前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生活的各种活动。那么,陶行知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民主、平等和社会发展的全部社会实践。陶行知的“生活”范畴在日后的发展中日益接近马克思主义的生活观。
14、第二套是第二次讲的进候包括进去的,是按着我们此地的五个目标加进去的:
15、在过去,一提到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大家就会认为是打扫卫生,为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服务的机械劳动。通过园级培训,现场提问,年级每天的督促检查,每周的班会交流。经过”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落实,大家才醒悟到,在管理幼儿吃喝拉撒睡的同时,是观察孩子和了解孩子的过程,是与孩子有更多交流时机的过程,是给予孩子母亲般爱的过程,更是给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过程。因此,教师保育孩子由被动的机械式劳动,转化为真诚的充满爱的表达。
16、在这里,陶行知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社会即学校”,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生学习的东西太少,而且与社会生活是脱离的,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抓来关在笼子一样,把社会生活搬进学校,学校的空间并没有扩大。“社会即学校”就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的素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和场所,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因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庙宇、监牢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是扩大教育的范围和内容,使广大劳动群众的子女能够接受适合他们生活的教育。
17、这几个议案是由村民大会通过的。这就是社会即学校的办法。由此,我有几个感触:
18、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说明了教育对社会政治改造的作用,而他本人一生从事教育,就是在培养能够承担改造社会重任的人。教育不仅改造着社会生活,也改造着每个个人的生活,“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19、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源于生活,教育服务于生活,德育工作理应强化生活与教育统一的理念,从社会现实生活入手,以生动的、丰富的道德案例充实德育内容。生活中的内容是德育最丰富最有用的资源,具体、直观的生活情境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比如,父母、教师等成人的良好品质对青少年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而如果只灌输给学生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父母或教师却不注意自身行为的示范,这种道德教育很难奏效,学生的良好品性也很难形成。
20、 陶行知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他还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21、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22、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认为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23、近来,我们有一个主张,是每一个机关,每一个人在19年里都要有一个计划。这样,在19年里我们所过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生活,也就是有计划的教育。于是,又加了这么一套:
24、我今天所要说的,就是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需要过面包生活,受面包教育。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
25、首先,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由于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生活即学校’。”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把“鸟儿”从鸟笼中解放出来任其自由翱翔,成为适应生活、融于民众的有用的人。
26、“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27、现在我们这里的主张,已经到了实现的时期了,问题是在怎样的实现?从历史看来,可以分作三个时期:
28、近来,我们有一个主张,是每一个机关、每一个人在19年度里都要有一个计划,这样,在十九年度我们所过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生活,也就是有计划的教育。于是,又加了这么一套:
29、因此,今天世界各地的学校教育,都在不断突破和创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应对未知世界的能力。
30、与“教育即生活”有联带关系的就是“学校即社会”。“学校即社会”也就是跟着“教育即生活”而来的,现在我也把他翻了半个筋斗,变成“社会即学校”。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他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不要说“学校社会化”。譬如现在说要某人革命化,就是某人本来不革命,假使某人本来是革命的,还要他“化”什么呢?讲“学校社会化”,也是犯同样的毛病。“社会即学校”,我们的学校就是社会,还要什么“化”呢?现在我还有一个比方: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他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上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他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界里去。要先能做到“生活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社会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要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31、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
32、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为了避免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指出在“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
33、我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纪录片等多种方式,对陶先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其创造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我理解的也越来越深刻,并指导着我的教育教学工作。
34、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
35、积极向上的教师状态(语言、表情、心理、行为)。教师动作轻、语言柔和,语言起到积极的作用,行为起到榜样的示范,要给孩子营造轻松的心理环境。
36、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是以学校为整体的狭义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
37、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也要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则一入社会,便显得出手忙足乱的情状来。
38、答:教育可以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作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我们要拿好的生活去改造不好的生活,拿整个的生活去解放偏狭的生活。
39、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非康健的生活,就是非康健的教育;
40、“生活即教育”产生的教育背景。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原始社会,由于文明发展程度有限,教育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无法明确地分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入封建社会后,因统治阶级的需要教育与生活逐渐分离。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老八股教育’和‘洋八股教育’合流,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尤其是脱离了人民大众的生活实际,”在这特殊背景下,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张。
41、我今天所要说的,就是: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受恋爱的教育。照此类推,照加上去,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
42、①首先,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43、与杜威不同,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他认为,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其实是一种“半开门”的改良主义主张,是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学校里面的东西仍旧太少了,学校如同鸟笼,学生如同笼中鸟。因此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鸟儿”从鸟笼中解放出来。“社会即学校”是指“以社会为学校”。主张必须改造传统学校,改造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他提出的“社会即学校”就是指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改变了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良苦用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44、第二个时期,是教育即生活,两者沟通了,而学校社会化的议论也产生了。
45、杜威生活在20世纪的美国,当时美国的教育不仅脱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与儿童的生活也有脱节。因此,针对美国教育的这两大弊端,杜威发起了实用主义教育运动,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这一观点。
46、 推荐阅读 | Recommendation
47、与此有联带关系的就是“礼教”。现在有许多人唱“礼教吃人”的论调,的确,礼教吃的人,骨可以堆成一个泰山,血可以合成一个鄱阳湖。我们晓得,礼是什么?以前有人说:礼是养生的,那是与生活即教育相通的。这种礼,我们不惟不打倒,并且表示欢迎。假若是害人之礼,那就是要把人加上脚镣手铐,那是与我们有冲突的,我们非打倒不可。因为生活即教育是要解放人类的。
48、因此,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相辅相成。陶行知提示说:“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49、“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尽管将生活与教育的概念相等同,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和知识的系统传授,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0、“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1、“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譬如与农民做朋友,是极好的教育,平常都被摈弃在课程以外。其他有效力的东西,也是如此,当然,生活中一部分是有目的的,就是有目的的教育;一部分是合理的,就是合理的教育。
52、另一方面,他们都重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反对“生活自生活”、“教育自教育”的机械教育论,力求解决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力图把教育与生活统一起来。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教育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陶行知也主张,“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要让民众在生活中接受教育,“生活即是教育,教育即是生活”。
53、课程链接丨淘宝口令¥hYZRbzEPi1V¥
54、为了探寻我地理教学主张的理论依据,根据陈仕涛导师的指导建议,我计划2022年主要研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准备系统阅读陶行知先生的有关作品,以期望探寻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我进行“生活地理,润泽生命”地理教学主张的研究。
55、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56、教育学考研背诵打卡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每天坚持下来才会看到效果,把大量的背诵内容细化到每一天可以减轻很大的背诵负担。
57、还有一点要补充进去的,就是书本教育。从前的书本教育,就是以书本为教育,学生只是读书,教师只是教书。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之下,书是有地位的,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书不过是一种工具罢了。书是不可以死读的,但是不能不活用。从前有许多像这样的东西,非推翻不可的,否则不能实现生活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