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83句韩非子寓言故事有哪些内容
韩非子寓言故事有哪些内容
1、(点评)人之所有饮不足者,不可不索其羽也。
2、 韩国和秦国,谁是螳螂和蝉,谁是黄雀呀?准确无误,说说你的理由——韩国目光短浅,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
3、佳宁老师有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跟学射有关的,都有哪些寓言?(回答正确)第二个主题是跟动物有关的,你们都读了哪些?第三个主题是跟匠人有关的,有哪些?(记得真清楚)
4、出处《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5
5、寓言是借助于带有劝谕或讽刺性质的简短故事来阐明一定道理的文学体裁。“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寓言藉外论之。”一般也称寓言故事。
6、由于郑袖事先曾经告诫侍卫说:“楚王如果有什么命令,必当立即执行。”所以,未等楚王息怒,侍卫顺势挥刀,便把美人的鼻子割掉了。
7、(教师教学用书)部编版小学语文(1-6年级)上册汇总(韩非子寓言故事有哪些内容)。
8、(小病不治,等病入膏肓则为时晚矣,治国也是如此,积重则难反。)
9、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⑦,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⑧,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10、10操壶走火,则一人之用也,操鞭使人,则役万夫。
11、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12、(点评)先王之言,有其所为小而世意之大者,有其所为大而世意之小者,未可必知也。(韩非子寓言故事有哪些内容)。
13、 赵襄主埋怨说:“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呀!”
14、按理说,这个酒家一定会生意兴隆,可恰恰相反,他家的酒常常发酸变质却卖不出去。?
15、出自《吕氏春秋》原为“掩耳盗钟”,范氏灭亡了,有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又背不动,于是用锤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就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把钟抢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最终也被别人抓获了。
16、(点评)今人主之于治亦然:非不知有苦则安,欲治其国;非如是,不能听圣知而诛乱臣。乱臣者,必重人;重人者,必人主所甚亲爱也。人主所甚亲爱也者,是同坚白也。夫以布衣之资,欲以离人主之坚白、所爱,是以解左髀说右髀者,是身必死而说不行者也。
17、(点评)此《周书》所谓“下言而上用”者,惑也。
18、(故事)鳣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
19、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第一篇寓言。主要人物是谁?干了什么事?
20、所有这些寓言都出自一部古籍——《韩非子》。两千多年来,即使星回斗转,即使沧海桑田,但这些寓言带给我们的道理却是永恒的。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见到这些寓言中的错误,老师给你三个情境。咱们来猜猜,这些错误符合哪个寓言?
21、译文:要做成一件事,有时候需要先打破做成这件事的想法。或者这句话也可以解释成,要做成一件事,必须考虑让这件事失败的那些因素,只有避免这些失败的因素才能成事。
22、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韩非子·外
23、关注清影小语,你会读到更多的寓言故事。从小故事中体味大道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24、(故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5、(故事)方吾子曰:“吾闻之古礼:‘行不与同服者同车,不与同族者共家。’而况君人者乃借其权而外其势乎!”
26、(这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目的。)
27、 儿子说:“果然被偷了!是从那缺口进来的。”富人说:“儿子,你真聪明,判断非常正确。不过,我猜小偷一定是邻家的那个老头子!”
28、①束:《易·贲》:束帛戋戋(jiān)。子夏传:“五匹为束。”(匹,四丈也。—《说文》)。②益:多,富,富裕。是:很,非常。
29、(抓住主干,纲举目张,君主要治吏不治民,中央集权,分级管理。)
30、寓意: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到损失。
31、国家也有恶狗。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技良策,而奸邪的大臣却像恶狗一样扑上去咬他们,这就是君王被蒙蔽挟持,而有治国之术的贤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韩非子的寓言故事2卫人嫁女
32、(点评)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33、出处《韩非子》卷十四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5 6
34、出处《韩非子》卷十四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6
35、(同子产离讼者,出处《韩非子》卷九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将案件当事人分别审讯是现在仍在用的审讯技术。)
36、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37、(拿无法验证的东西骗人是常见的骗人伎俩,但人们还是很容易上这种当。)
38、寓意: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表示自己的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39、(故事)夫新砥砺杀矢,彀弩而射,虽冥而妄发,其端未尝不中秋毫也,然而莫能复其处,不可谓善射,无常仪的也。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非羿、逄蒙不能必全者,有常仪的也。
40、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守法的思想品格,在这里明白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而且明白告诉人们,‘需要别人的帮助,等着别人来监督,不如自己管好自己’。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篇3:田婴城薛(原文)
41、出处《韩非子》卷十四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3
42、(故事)鲁穆公问于子思曰:“吾闻庞(米間)氏之子不孝,其行奚如?”
43、出自《韩非子》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他用名贵的木头雕刻了一只装珍珠用的匣子,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里面的珍珠还给了他。
44、译文:做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则,既要算计得到的,也要算计失去的
45、(点评)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46、出自《战国策》讲述了一个人想要乘车去楚国,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最后,只能是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47、感悟:千里大堤,狂风巨浪未能移其毫厘,可谓牢不可破。然而蝼蚁入侵,日削月割,大堤最终倒塌。细节性的问题往往会成为致命的问题,对待事物不能忽视细节,微小的事物一旦被忽略就会由小引大,终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48、(故事)子之相燕,坐而佯言曰:“走出门者何?白马也?”左右皆言不见。有一人走追之,报曰:“有。”子之以此知左右之不诚信。
49、(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50、(内卷内斗,不顾共同利益,最后全部毁灭。)
51、魏王遗荆王美人①,荆王甚悦之。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②,亦悦爱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择其所欲为之。王曰:“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养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夫人知王之不以己为妒也,因为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已知也。”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③。”王怒曰:“劓之④!”夫人先诫御者曰:“王适有言必可从命。”⑤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⑥。
52、(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才安全长久。)
53、(子夏是马后炮啊,晏子能洞察出田常要取得齐国政权的趋势已经很了不起了,苛刻了。儒家无非是要维持礼这一等级制度。)
54、寓意: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占着位置,或者指拿次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候也用于自谦。
55、第三段为主要内容包括故事和点评,若干故事有多个版本。
56、(故事)詹何坐,弟子侍,牛鸣于门外。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题。”詹何曰:“然,是黑牛也,而白在其角。”使人视之,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角。
57、(点评)夫听所信之言而子父为人僇,此不参之患也。
58、寓意:比喻自称爱好某些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喜欢,甚至是害怕。辛辣的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作风。
59、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第二篇寓言。主要人物是谁?干了什么事?
60、出处《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3
61、出处《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12 13
62、(韩非讲求实用,言论再动听,不管用也是没用的。)
63、盖:压倒,超过。才能或武艺当代第没有人能比得上。《韩非子·解老》:“能御万物则战易胜敌,战易胜敌而论必盖世。”
64、这个故事主要说的是两个卖矛和盾的人,一个说自己的矛无论怎样的盾都戳得破,一个说自己的盾无论怎样的矛都戳不破,后来一个人让他们两个人的矛盾碰一下,他们两人却窘迫地话也说不出。所以在表达观点的时候一定要是有逻辑的、通顺的。
65、纲:鱼网的总绳;挈:提起。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
66、(通过能和当事人说得上话的人来了解当事人的意图。)
67、寓意: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68、逆耳:不顺耳。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69、出自《晋书乐广传》乐广在河南做官,曾经有一个特别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也没来看他,乐广就问朋友为什么不来的原因。朋友回答说:“前些日子到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喝酒,但我端起酒杯,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恶心,不喝吧,对朋友不尊敬,喝了以后,就得了重病。”乐广想到可能是墙上挂着的那只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于是乐广再次邀请朋友喝酒,还是在原来的地方。乐广问朋友“看见了什么?”朋友回答:“跟上次一样,有一条蛇”。于是乐广就告诉了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开朗,病也就好了。
70、 卫国国君有一位宠臣,叫弥子瑕,他很得君主喜爱。按照卫国的法律,偷驾君车的人要判断足的罪。有一天,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知道这件事,就连夜通知他。弥子瑕就诈称主的命令驾着君主的车子出去了。君主听到这件事反而夸奖他说:“多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竟愿犯下断足的惩罚!”
71、(个人技能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才能发挥用处。)
72、出处《韩非子》卷十四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1
73、下面咱们先做个游戏,看图猜寓言。大家准备好了吗?好,游戏开始。
74、出自《庄子秋水》战国时期,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很漂亮,便来到赵国学习邯郸人走路。没有学会,反而忘记了自己是怎么走路的,最后爬着回了燕国。
75、(以最低要求的“三言”求得进说的机会,以“海大鱼”赢得畅所欲言的机会,登堂入室、得寸进尺的方法值得学习;政治要靠实权来维护。)
76、(品德要由行为体现,不做污秽过失的行为,就不会有过错。)
77、(点评)故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箧。此世之所过也,而王寿复之,是学不学也。故曰:“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
78、(点评)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79、译文: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
80、(故事)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父母怒而诮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易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尽巧而正畦陌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此其养功力,有父子之泽矣,而心调于用者,皆挟自为心也。
81、①公孙仪:复姓公孙,名仪。战国鲁穆公时的丞相。②弟子:门徒(亲受业的高第生称弟子,转相传授不直接受业的普通学生称门生,统称为门徒或诸生)。谏:规劝。③唯:因为。④即:假如。下人之色:指仰承别人的脸色。⑤此:这样。不必:未必,不一定。致:送给,给予。⑥为:帮助,治理。
82、战国鲁穆公时,公孙仪做了鲁国丞相。他特别喜欢吃鱼,一国上下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来一筐筐活蹦乱跳的应时鲜鱼进献给他。但是,公孙先生一概拒收。他的门徒有些不解,规劝他说:“先生特别喜欢吃鱼,又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