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09句索尔仁尼琴的作品
索尔仁尼琴的作品
1、《癌症楼》出版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索尔仁尼琴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的作品)。
2、苏联解体前已经没有众望所归的引路人了。叶利钦虽是民选的第一任总统,但充当不了精神引路人的角色。《消息报》坦率承认,俄国人成了迷茫的孤儿。于是他们拼命寻求精神支柱,寻求一种把他们团结起来、创建富裕生活的思想。不少人把目光转向索尔仁尼琴,希望他为他们引路。索尔仁尼琴的思想虽形成不了体系,但他的一些观点却能引起不少人的共鸣。1994年5月索尔仁尼琴凯旋般地回到阔别二十年的祖国。他从美国佛蒙特州途经阿拉斯加、马加丹飞抵海参崴市。欢迎他的规模、欢迎群众的热情、各地赶来报道他行踪的记者,远远超过1986年对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视察海参崴时的欢迎。索尔仁尼琴下榻在海参崴宾馆。次日,索尔仁尼琴同汇聚在海参崴中心广场的市民见面。没有任何限制,谁都可以来。
3、苦难。身体是苦难的直接载体,苦难首先通过肉体起作用,索氏作品中不乏对身
4、索尔仁尼琴作为当时的亲历者,见证了苏联30至40年代社会的变化。他发现苏联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人民带来稳定的生活。集权的压迫,不光让百姓失去了自由,更让他们失去了追求幸福的权利。
5、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癌症楼里,医生崇高的敬业道德得了“癌症”。为了医学科学院所谓的指标,医生用X光和激素给病人治疗,并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6、帕斯捷尔纳克(БорисЛеонидовичПастернек)
7、 1961年,索尔仁尼琴把《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手稿寄给16年前的“狱友”库佩列夫。几经辗转,库佩列夫将这份手稿交到了《新世界》杂志的编辑特瓦多夫斯基手中。
8、 索尔仁尼琴从普京手中接过了这一国家最高荣誉——他曾经拒绝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所颁发的类似奖项。这一事件被一些西方人士解读为“索尔仁尼琴与一位崇尚集权的领导人合流了”。其实,从索尔仁尼琴对普京的评价中不难看出,他和绝大多数为俄罗斯国士分裂、国力式微痛心疾首的爱国者一样,认为普京总统是俄罗斯复兴的最佳选择。
9、在第七部《斯大林死后》里,索尔仁尼琴记录了斯大林时代的悲剧在“后斯大林时代”的延续。虽然“解冻”思潮一度给冰封的俄罗斯大地带来了一线生机,但索尔仁尼琴丝毫没有为肤浅的乐观所左右。他深知历史惯性的强大力量,深知俄罗斯自由传统的确失。他写道:“要知道,真理似乎永远是羞怯的。在过于强大的无耻谎言的压力下,真理往往就沉默不语了。”③
10、《癌症楼》的共读到这里就结束了,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再读一读《癌症楼》原著,希望你能从中获得不一样的感受。
11、《辞海》中对“正义”的解释为:“正义作为道德范畴,与“公正”同义,是对是非、善恶作出的肯定判断”。
12、 他仍一如既往地横眉冷对西方,坚持认为西式民主不适合俄罗斯,俄罗斯应该走自己的道路。他谴责北约轰炸南联盟和乌克兰的橙色革命,认为这些事件让俄罗斯看到了西方“民主骑士”幻像背后的真实意图。
13、但是,正如大卫王和众先知一样,索尔仁尼琴也服事了他那一世代的人,然后就安息了。不知道在具有俄罗斯精神深度和宗教气质的作家中,索尔仁尼琴会不会是最后一个?(索尔仁尼琴的作品)。
14、年纪渐长的赖雅越来越依赖张爱玲,甚至一天也离不开她。
15、 但这一心愿最终未能实现。在他的打字员上吊自杀后,索尔仁尼琴怀疑当局已经审问了这位打字员而获知《古拉格群岛》的下落。1973年底,在他的允许下,俄文版《古拉格群岛》在巴黎横空出世。
16、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道:“正义能给予那些属于国家法制的其他美德——节制、勇敢、智慧,以及那些被统摄在这一普遍的观点之下的德性以存在和继续存在的力量。”
17、日子一天天过去,她的手头也越来越拮据。她不得不开始为下一步的生活打算了。
18、经历了与胡兰成的激情岁月,又经历了与赖雅的生死相依,张爱玲再次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
19、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并没有说许多话,只是彼此致意,但心中都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20、有一天,赖雅从国会图书馆出来时,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股骨摔断了,只能卧床不起。祸不单行,他接着又中风了,完全无法活动。最后,他瘫痪了。
21、获奖理由: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或是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及浓郁的诗意。
22、又如,索尔仁尼琴倾毕生精力完成的《红轮》,开篇引用了另一位俄罗斯学者赫尔岑的一段话,已经表达了他的心态:“只有斧头才能拯救我们,别无其他,只有斧头……俄罗斯在呼唤斧头”。索尔仁尼琴的这种思考,决定了他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而是一个思想家。⑬
23、很多西方人视其为与苏联当权者斗争的伟大文学家与英雄,但索尔仁尼琴又抨击所有的民主派,资本家,个人消费者,自由主义者等,在他们眼中索尔仁尼琴是个难以理解和面对的人。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在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流亡的1970年代,警告总统福特不要接见索尔仁尼琴,并于备忘录上写道:“索尔仁尼琴是个著名作家,但他的政治主张是一件令追随他的异见者都觉得尴尬难堪的事。接见他不仅会得罪苏联,还会因其政治主张在美国及各盟国中引起论战。”
24、什么是真正的暴力?打架、斗殴,以至现在受到普遍关注的校园霸凌,只是暴力的表现形式。在网上曾看到一段话:“牵涉到集体作恶,有人说他是盲目的,我现在觉得,不是的,每个人都不傻,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做的不对,可既然没有人需要承担责任,这种恶行的快感,就肆无忌惮起来。”我想这个回答血淋淋地道出了“集体作恶”现象的悲哀。这种集体的行为,都是由10%的作恶者,与90%的看客共同炮制的。我们所想象的暴力,表面上是两拨人在拿着刀互砍,而真正的、最频繁上演的暴力,发生在受害者饱受欺凌,却最终发现根本不会有人救自己,在那一刻,或许他心中的某团火焰,再也不会点燃了。
25、苏联当局改变了先前的宽容态度。报刊猛烈抨击索尔仁尼琴,把他称为叛徒、变节分子。1974年2月13日最高苏维埃褫夺了索尔仁尼琴的苏联公民权,并把他一家驱逐出境。索尔仁尼琴先住在苏黎世,后迁往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座小城,在那里写《红轮》和《牛犊顶橡树》。索尔仁尼琴在美国沉默了很长时间,1991年末才在佛蒙特州接见俄罗斯导演戈沃鲁欣,同他谈了两天。戈沃鲁欣根据这次谈话和其他材料制作了一部大型纪录片《索尔仁尼琴》,该片在1992年9月在俄罗斯电视台播放。一星期后,《消息报》发表了《索尔仁尼琴与俄罗斯》的文章。从纪录片和《消息报》的文章中,可以看到索尔仁尼琴的政治观点以及俄国人从他那里期待什么。
26、他和许多世界著名文学大师是朋友,如庞德、乔伊斯、康拉德等。
27、索尔仁尼琴(АлександрИсаевичСолженицын)
28、张爱玲也选择了这个途径,一方面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可以继续写作。
29、但是,因为他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普京不谋而合,2007年,他却欣然接受普京颁给他的最高国家奖章。
30、 ◎俄罗斯文学的伟大接力 苦难是俄罗斯民族的宿命,也是他们文学的永恒主题。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接力下一棒的则是索尔仁尼琴。 索尔仁尼琴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曾遭受过可怕的监禁和流放,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历了绞刑的考验,索尔仁尼琴则在流放的监狱里身患癌症,同样体验了生与死的滋味。所不同的是,索尔仁尼琴是在一个更不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创作的。 如果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已经预见到了一个崇奉强权的时代;那么在索尔仁尼琴的作品里,则是描写了这个强权横行的时代。
31、 在布尔什维克红旗下长大的索尔仁尼琴,并非天生叛逆者。少年索尔仁尼琴与同龄者们一样是苏联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他在罗斯托夫上了大学,取得数学和物理学学位,毕业前一年娶了一位名叫娜塔丽亚的女子为妻——一切按部就班,生活扎实平淡。
32、张爱玲之前在信中告诉他自己到达的时间是3月18日,不过在3月17日那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去了一趟机场。
33、在国内大骂西方的霸权,在西方大骂苏联,在赫鲁晓夫时代骂斯大林,在叶利钦时代骂苏联共产d,在普京时代骂叶利钦……这就是真实的索尔仁尼琴,一辈子与有钱有势的一方站在一起的索尔仁尼琴。当前,他在中国被几乎整个舆论界誉为“知识分子的良心”。我觉着这种说法还是不无道理的,因为所谓“知识分子的良心”就是没有良心,不管是索尔仁尼琴还是其他被吹捧为“良心人士”的知识分子都差不多。
34、获奖理由: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35、 伊凡·蒲宁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36、事业上的失意让张爱玲想重新回到大城市,因为那里的成名机遇比较多。
37、索尔仁尼琴像是一位时代的先知,总是郁郁独行。因为先知从来不会受万人拥戴、众人景仰。相反地,他们往往因为直言无讳地痛斥罪恶,所以会遭致恶人的攻击与毁谤;也因为能洞察世事的险恶,发出警世忠言,却遭致世人的讪笑与讥讽。
38、“正义”素来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亦是索尔仁尼琴在《癌症楼》这部小说中关注的焦点。
39、当时赖雅每个月有52美元的社会福利金,这几乎成了他们唯一的收入。张爱玲不得不考虑搬家了。
40、布莱希特因反对纳粹政权被迫流亡美国时,赖雅慷慨地在经济上帮助他,并与他合写了两个电影故事。
41、这是母亲留给张爱玲唯一的遗物,然而为了补贴家用,张爱玲还是不得不把其中一些物品逐个变卖掉。
42、饮食:鱼子酱、罗宋汤,还有传统小煎饼,都是非常有民族特色的。通常在俄罗斯餐桌上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肉类食品,几乎每餐都会有牛肉、羊肉、牛排、香肠等
43、在丝绸之路的那个重镇上,有过这样一种文化,活过这样一群男女。
44、她首先是把台湾作家陈纪滢的长篇小说《荻村传》改编成连续广播剧,后来又改编了苏联著名小说家索尔仁尼琴的小说《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45、陈奎德在他《举世已无索仁兄》的追悼文中说:“索尔仁尼琴最为核心的特征,是他那极富宗教色彩的‘内省’,那种自我批判的深度。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自我怀疑,自我审视,自我拷问,甚至自我虐待。……这显然同他的东正教信仰有关,广义地说,与宗教感有关。”
46、索尔仁尼琴担当不了俄国引路人的角色,重新隐居在莫斯科郊区。索尔仁尼琴是俄国文坛巨匠,却不是政治家,他的观点无法实现。伟大的作家妄谈政治,其结果必然碰壁。
47、尽管如此,在自己的生活中,从在监狱中服刑时,我就已经习惯于感受这具有指挥作用的正义之手,和这个非常明确的不以我为转移的世界的意义。”
48、而盖普分不清爱与情欲,半生被情欲所困。他在意自己的事业,却时而自负狂妄,时而焦虑不宁。
49、他与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交往尤其能展现他的性情。
50、为了让病人们服从安排,医生只会一味地强调“癌症”的危害,使所有的病人都产生恐惧,从而无力反抗。
51、读懂了本书,你便读懂了丝绸之路,读懂了你的命运,也读懂了你的未来之路。
52、当时赖雅65岁,张爱玲36岁。由于年纪的原因,赖雅婚后的身体状况一直不佳。在此之前,他曾经中风。
53、真正的“正义”,不该剥夺大家的自由,更不该强迫国民服从。“癌症楼”的寓意,不光指的是里面的癌症病人,也指的是“道德”癌症,以及集权强制下,带给人们的精神奴役。
54、在他因为批评斯大林而被捕之前,他是坚定的马列主义者。换句话说,他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后来在传记中写到,当他被关到称为“古拉格”集中营的牢房里时,是他从悔改走向上帝的开始。在那里,他才开始了解自己内在的生命,倾听灵性的声音,最终找到上帝。
55、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著名作家,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当选苏共中央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苏联作家协会理事。
56、服饰:在俄民间,已婚妇女必须戴头巾,并以白色的为主;未婚姑娘则不戴头巾,但常戴帽子。在城市里,俄罗斯人当前多穿西装或套裙,俄罗斯妇女往往还要穿一条连衣裙。典型的俄罗斯民族服装是:男子是斜襟长袖衬衣,通常在领口和下摆有绣花,穿时在衬衣外面系一根腰带。衬衣一般是用麻纱布、白棉布做成,也有用色彩鲜艳的花布做成。裤子稍肥,是用白布或染色的花布做成。
57、在癌症楼里,医生从来不和病人商量治疗方案,也从不告知病人药物的副作用。这种强制治病,就是集权强迫国民服从的体现。
58、1991年苏联解体。1994年,索尔仁尼琴终于回到阔别20年的故乡。他仍然直言批评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政府,认为新政府既腐败专权、纵容财阀,又盛行物质主义。因此,他拒绝接受1998年叶利钦颁发的“圣安德烈荣誉勋章”。
59、 在索尔仁尼琴的一生中,俄罗斯是他唯一的牵念,创作的唯一动力。他的作品题材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国家,或者说,这个国家最有争议的一段历史——苏联。他所有的激情、勇气、愤怒和斗志都是为了了这个国家而生。尽管他的思想赢得了全世界,但他只属于俄罗斯。
60、赖雅在图书馆申请了一个座位,张爱玲也申请了一个,开始常常去那里查找写《少帅》所需要的材料。
61、置身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生命无法得到保障。人会丧失主体性,从听命于自己的心,到听命于医生、听命于命运。
62、她不会开车,每次需要送赖雅去医院时,只好求助很少打交道的霏丝。
63、 在哈萨克斯坦的劳动营里,任何的写作都是被禁止的,遑论这样一部“反动”作品。日后索尔仁尼琴讲述,当时他经常在一些小纸片上写字,用心背下来,然后把纸片销毁。这部日后为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篇小说,就这样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写成。
64、 伴随着索尔仁尼琴海外流亡的,是妻子娜塔丽亚和三个儿子。然而,这个娜塔丽亚已经不是那个娜塔丽亚——索尔仁尼琴在1968年邂逅这位名字也是娜塔丽亚的女子,两人同居生下了两个小孩。而直到1973年,第一任妻子才同意与他离婚。
65、在索尔仁尼琴晚年的作品中,娓娓道来取代了慷慨激昂,唯一不变的是他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悲悯情怀。
66、但后来,布莱希特声名鹊起后,对赖雅却变得很冷漠。赖雅虽然对布莱希特很失望,但依然很积极地向别人推荐布莱希特的作品。
67、③ 余一中主编.《古拉格群岛》大家读[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3:第226页
68、张爱玲绝望了,她这一趟香港之行几乎白来了。没有挣到钱还是其次,关键是她的写作已经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了。
69、他曾经为世界各大报刊写稿,也曾为好莱坞写电影剧本。他天生喜欢交友,并乐善好施、仗义疏财。
70、1962年苏共二十二大后,他把《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手稿拿给一位难友看。偏巧这位难友认识《新世界》主编、著名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便把《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推荐给特瓦尔多夫斯基。特瓦尔多夫斯基看过大为赞赏,激动得一夜未眠,但苏联还从未发表过劳改营题材的作品,不敢发表。特瓦尔多夫斯基设法把小说捅到苏共政治局,拿给赫鲁晓夫看。赫鲁晓夫也很欣赏,便在政治局会议上讨论能否发表。会议上没有人提出异议,赫鲁晓夫便亲自批准发表。
71、面对死亡,素日里喜欢在不同女人间缠绵的叶夫列姆都丧失了兴趣。而奥列格却突然有了“生活的花朵”全开在女人身上的想法。
72、索尔仁尼琴在自传中写道:“没有死掉这是上帝创造的奇迹。归还给我的生命,从这时起在完全意义上说已经不是我的生命了,它被注入了新的宗旨。”
73、1966年,张爱玲得到邀请,到俄亥俄州的迈阿密大学担任驻校作家。她很想去,但又担心赖雅无人照料。
74、 通过朋友的帮助,索尔仁尼琴已经将《古拉格群岛》手稿用微缩胶片送往了巴黎的出版商手中,但叮嘱他们暂不出版。他的本意,是找机会让这部作品在自己的祖国率先问世。
75、常言道:“日子有奔头,心里有盼头。”人活着总要有个盼头儿,特别是被苦难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
76、他一直在摸索如何过好一生,他不知道人生究竟是什么。他经历着一个人的成长和毁灭,也感受着这个世界的疯狂和人的脆弱。
77、她原本希望霏丝能把赖雅接回去照顾,但霏丝平时很忙,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没法很细致地照顾赖雅。
78、约翰·欧文被誉为“美国最重要的幽默作家”。他的的成名作《盖普眼中的世界》是一部丰富、睿智而幽默的作品。
79、张爱玲既要写作,又要照顾赖雅,虽然辛苦,但内心是充实的,毕竟他是她的丈夫,就在她的身边。可是他终于还是丢下她先走了。
80、在国内大骂西方的霸权,在西方大骂苏联,在赫鲁晓夫时代骂斯大林,在叶利钦时代骂苏联共产d,在普京时代骂叶利钦……这就是真实的索尔仁尼琴,一辈子与有钱有势的一方站在一起的索尔仁尼琴。当前,他在中国被几乎整个舆论界誉为“知识分子的良心”。我觉着这种说法还是不无道理的,因为所谓“知识分子的良心”就是没有良心,不管是索尔仁尼琴还是其他被吹捧为“良心人士”的知识分子都差不多。
81、12次的“X光照射治疗”后,奥列格竟重燃对生命的激情,不光对繁育后代有了兴趣,还对未来生活有了期待。
82、在索尔仁尼琴的诺贝尔奖获奖致辞中,他写道,“我们都会死去,而文学不朽。”无论世界如何对他盖棺定论,这句话是他留给自己的最真切的表达、最真实的评价。
83、前期成就较高,早期创作有较高的艺术性。他的才华在早期的两部小说中表现较为充分。索尔仁尼琴以其檄文似的小说触及了敏感的政治问题,试图揭开一页沉重的历史。
84、一种痴迷、癫狂的浪潮蔓延开来,如同海啸,所经之处无不遭殃。政治运动、口号式宣传,建立在空中楼阁的所谓“理论”、“体系”完完全全异化了普通人,淹没了人性中的光芒,取而代之是黑洞般的黑暗。
85、然而张爱玲与赖雅之间又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86、麦加锡给张爱玲开最高的酬金,帮助她解决了不少困难。张爱玲在为家庭拼命努力着,然而她不愿看到的情况还是发生了。
87、显然,“听天由命”的被动式活着,并不符合索尔仁尼琴的期待。他更偏爱奥列格这个敢于说真话、善于思考、勇敢反抗、追求自由的人。
88、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义”,反倒是一种精神奴役下的“邪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踏实肯干的人不会被重用,诬陷、告密、捏造事实的人,反倒成为了“宠儿”,成为了“国家的宝贵干部”。
89、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主、俄罗斯持不同政见者索尔仁尼琴的重量级传记,由欧美最重要的斯拉夫学者乔治·尼瓦花费三十年时间写成,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他孤身战斗的一生和思想的剧烈变化。
90、不仅自己泼,还利用自己的地位或私下见不得人的勾当,联合世界其他国家,一起泼。
91、然而,来到癌症楼后,他竟重新对女人产生了欲望。他和护士卓娅调情、同医生薇加约定共度余生。性意识的觉醒,是奥列格生命力重燃的体现。
92、当时张爱玲已经36岁了,这可能是她最后一次做母亲的机会,但她终于还是决定听从赖雅的话。
93、获奖理由:由于这位作家那部关于顿河流域农村之史诗的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活力与艺术热忱——他籍这两者在那部小说中描绘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之某一历史层面
94、张爱玲毕竟生长在贵族家庭,虽然家境衰落,但也从小都有用人照顾。她从来没有照顾过别人,也不熟悉该如何照顾别人。
95、索尔仁尼琴认为战争的胜利或实行改革,必须真正达到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不然便无意义。俄国历次战争的胜利对人民生活毫无改善。他不止一次提到赫尔岑举过的一个例子。赫尔岑在赴欧洲途中见到一座不带烟囱的俄国农舍,多少次战争从这座农舍旁边经过,但农舍依然如故,仍然没有烟囱,住在农舍里的人的生活没有丝毫改善。赫尔岑指出这便是俄国同西欧国家的根本区别。在西欧,战争的胜利、改革和革命一定给人民带来某种好处,而在俄国呢,人们的生活同那座不带烟囱的农舍一样,不会因战争的胜利、改革和革命而发生任何变化。
96、后来,张爱玲又离开迈阿密大学,前往哈佛大学雷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去工作。她依然带着赖雅,自己照顾他。
97、不管索尔仁尼琴是真心还是假意,《癌病房》与《在转折关头》等小说中相关情节也都的确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既是现实主义原则的胜利,更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伟大。笔者不禁想起了以前相声《假话世家》里的一段话:“一个人说一句假话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说假话,不说实话”。这虽然是个段子,但也证实了公知们的窘境:想要天天说假话,几十年不说一句真话来掩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在太难太难了。即使是极端反共的作家,只要一不小心就会写出这种优越性来。这,大概才是索尔仁尼琴为什么感慨“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还重”的原因吧!
98、这“最后一批故事”是一个关于索尔仁尼琴的重大发现。紧凑的结构、清晰的表达以及“令人惊艳”的写作技巧再次确立了索尔仁尼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不仅是20世纪最令人尊敬的雄辩家,亦是一位无与伦比的散文大师。
99、1967年10月8日,赖雅去世了。没有举行葬礼,骨灰由霏丝安葬。
100、在那里住了六个月后,1959年2月,他们又搬到了旧金山,再次过上了一段平静的家庭生活。
101、精神的死亡远比肉体的死亡更痛苦,在劳改营、流放地的奥列格多年沉冤蒙难,早已对未来没有了期待。
102、 他鲜有在公开场合露面,但每次出场总有惊人之语,让所有的西方人——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是敌还是友——都感到难堪。1978年索尔仁尼琴在哈佛大学演讲,自始至终将西方骂得酣畅淋漓,“真相多数是让人不愉快的,几乎总是逆耳的,而我今天的演讲也将是逆耳的……”他如此作了开场白,接着以他惯有的激昂、与批判斯大林如出一辙的尖刻,猛烈批评西方的“怯懦与虚伪”,“过度崇拜个人自由而导致社会和人性的堕落”……他杯葛西方文化和西式民主。
103、索尔仁尼琴的一生,是探索、抗争的一生,他留下的不朽巨著,带给所有人巨大的精神财富——对极权主义的反思。时至今日,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风格迥异的政治体制,矛盾丛生的社会现实,加快敲响了警钟,提示我们注意无时无刻不徘徊在身边的极权主义幽灵,如同伏地魔,一有风吹草动便可兴风作浪。只愿万千学者中有一两人,不粉饰太平,不杞人忧天,能够相对客观和中立的捕捉社会的声音,像索氏一样,作品千秋流传,功过后人评说,便是大幸。
104、有一次,他的一位表亲专程来看望他,他却把头转向墙壁,坚决让这位表亲马上离开。
105、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西方国家把用来攻击苏联的经费转向培养中国公知。索尔仁尼琴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利用价值,于是不得不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祖国。当时,1993年叶利钦炮打白宫引发了俄罗斯社会舆论的一片谴责。索尔仁尼琴及时对叶利钦伸出了援手,表示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与人道主义和民主政治的普世价值不太相符,但是在反对共产主义斗争中是不可避免的。叶利钦非常高兴,1994年邀请他回到俄罗斯。在整个叶利钦时代,索尔仁尼琴从来没有发表过一句批评叶利钦的言论,相反的多次强调当下俄罗斯的苦难与叶利钦没有关系。而在叶利钦仅仅下台一年之后的2001年,索尔仁尼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宣称,不光是叶利钦本人,也包括他核心圈的至少一百人都应该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进监狱。
106、美国作家艾力克森在《索尔仁尼琴道德的形象》一书中说,索尔仁尼琴是一个“燃烧着理想、信仰,具有动人生命史的人”。
107、生活从不会一帆风顺,想要超越苦难,就不要失去对生命的激情,亦不要丧失对活着的热情。
108、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赶下台,政治风向的转变使监督文艺界的克格勃重新活跃起来。作家们对索尔仁尼琴的态度也发生严重分歧。围绕《十月》杂志主编柯切托夫的作家开始批评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如《金星英雄》和《阳光普照大地》的作者巴巴耶夫斯基就指出《马特廖娜小院》只是个别农庄,作者为什么不写邻近的布尔什维克农庄呢?那里阳光普照。这说明作者对生活阴暗面感兴趣,是一种危险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