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4句三国演义好段落100字
三国演义好段落100字
1、背后钟绅持戟赶来,马尾相衔,那枝戟只在赵云后心内弄影。云急拨转马头,恰好两胸相拍。
2、毛宗岗(1632~1709),字序始,号子庵,生于明崇祯五年,中国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是现存《三国演义》的修订者,其情节上有一定的变动,有增删,还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3、徐庶是《三国演义》中的悲情人物,其满腹才华无处施展,留下了一桩“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本书的后半部分,徐庶几乎再无出场,有人认为其“最苦”。你怎样看待徐庶的选择?若你是徐庶,又会怎么做?(三国演义好段落100字)。
4、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侍卫被擢拔为荆州将军,家人皆大喜祝贺,唯此人不乐反哭,众人奇怪,问原因,此人答道:荆州这地方,连关公关爷爷尚且守不住,现在派我去,明明是害我呀!这则载录于《竹叶亭杂记》中的趣闻,不正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三国演义》对后人精神世界影响之深么,都已经让这位老兄拎不清文学与现实了。
5、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罗贯中《三国演义》
6、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罗贯中《三国演义》
7、 在鞭打督邮事件时张飞和刘备各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8、马逢伯乐而嘶,人遇知己而死。——罗贯中《三国演义
9、在第二十四回中,曹操被称作“国贼”。曹操为何被冠以如此名号?你如何看待他玩弄权术之举?
10、一部《三国》,有时是“暴力”的蒙汗药,有时是“极权”的挡箭牌,有时又是“诡计”的密钥机,而这段动乱历史的创伤记忆被装潢为“分合之道”。——潘知常
11、是时,袁绍和曹操领众诸侯以平“十常侍之乱”为名冲入皇宫,汉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慌乱出逃。在各路诸侯争相寻找刘辩和刘协的过程中,原屯兵凉州1的董卓因救驾有功随即掌控朝中大权,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生性残暴的董卓倒行逆施,引发多方愤然。曹操假借圣旨之名,召集群雄联合讨伐董卓,迫使其挟汉献帝至长安。董卓后被其义子吕布所杀。
12、 时约初更,月光未上。只听得西门上吹赢壳声,喊声忽起,门上火把燎乱,城门大开,吊桥放落。曹操争先拍马而入。直到州衙,路上不见一人,操知是计,忙拨回马,大叫:“退兵!”
13、 陶谦劳军已毕,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而别。孔融田楷亦各相别,引军自回。玄德与关张引本部军来至小沛,修葺城垣,抚谕居民。(三国演义好段落100字)。
14、就是在空城计之前了,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结果犯了低级错误。被司马懿打败。蜀军被断了咽喉之路。被迫撤兵。
15、从《三国志》和裴松之注所引魏晋诸史来看,汉末至三国之风俗人心颇似纵横家大行其道的战国时期,在割据与纷争的大格局中难以确立衡定的价值理念。顾炎武论及周末风俗说过这样的话:“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日知录》卷十三)其实三国亦如七国,处处要讲权谋机变,也很难容得下“礼”与“信”二字。但看《三国演义》,小说家倒是很有意识地表现这般历史风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将权谋和计策施用推向极致。众多军师和谋士的运筹和较量读者自是耳熟能详,诸葛亮、庞统、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司马懿、鲁肃、张昭、阚泽、陈宫、田丰、沮授、审配……这些智谋人物和计策之用也成了英雄造世的重要推力。其实不光是战场上的智力角逐,从王允的连环计到司马懿智赚曹爽,从刘备的韬晦之计到东吴几度废立之局,这世界人人都在玩心眼儿玩计谋,书中这些描述更甚于《三国志》和魏晋诸史提供的史实,这部讲史小说最大的虚构成分偏偏就是那些编织谋略的情节。
16、由于高似孙在《史略》批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过去的评论家多受影响,不敢推翻其说,几成定论。其实鲁迅的看法是有偏颇的,《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观意图,但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并非永无错误,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无优点。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骄傲自用,不顾大局,屡屡如此。例如:要与马超比试武功;谩骂孙权,拒不联婚;耻与黄忠并列,不受五虎将印;四是轻视陆逊,因而招致失败。
1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8、然而,正义与道义在《三国演义》中并不是同义语。这里特别需要指出,小说虚构的人物行为往往在正义与道义相对立的情形中陷入价值悖谬。比如,魏延即是一例。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中,魏延救黄忠、杀韩玄、献长沙,是功是罪,便有两说。在刘备看来此人弃暗投明功莫大焉,诸葛亮却要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诸葛亮的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即认为魏延卖主求荣,亦如“三姓家奴”的吕布一类。这里,刘备讲的是政治正义,诸葛亮讲的是人伦道义。在小说语境中,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却又不是一回事。
19、一个人玩不过瘾,约上好朋友,一起来挑战三国游戏棋!
20、讲的是曹操打败袁绍后,曹丕抢了袁绍的儿媳妇做老婆,这段内容在我们的儿童版中就完全删除了,而标题也改成了“郭嘉遗计定辽东”。
21、于是,英雄牌打不下去的时候就变成了冤情牌和悲情牌——愈到后边,姜维苦其心志的征伐愈是显得悲慨而动情。其假手钟会逆袭天下的诈降之计几乎功败垂成,姜维自刎前仰天大叫:“吾计不成,乃天命也!”读者看到这里,真可为之一哭。毛宗岗说“先主基业,半以哭而得成”(第一百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总评),此言不假。悲情本身亦是道义优胜的表达方式,这里情感意义变成了指示意义,足以控驭读者心智,弥合那种优汰劣胜的逻辑悖谬。应该说,不是弥合,是直接删除。
22、就文本而言,《三国演义》复杂的叙事意图不像是叙述者的主观意图,这样说似乎本身也是悖谬。不过考虑到这部小说由史乘到“说话”再到成书的整个过程,其叙事意图亦未必就是小说家自出机杼。按照所谓“元叙事”的本体论观念考量,在相互缠绕的各种意图中,建构“政治正确”的忠奸对立模式无疑是最重要的叙事动机,亦借此表达了重建国家意识形态的士人情怀。自开篇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小说就以忠诚二字捏合了公义与私谊,归结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行为宗旨,其中包含的人伦道义自然构成了叙事话语的正义性。然而,仅凭道义和忠义、正义不能实现光复汉室的政治目标,在武力纷争的杀局中自然离不开武力塑造的英雄主义。
23、“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关张二人初露锋芒。
24、就是在空城计之前了,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结果犯了低级错误。被司马懿打败。蜀军被断了咽喉之路。被迫撤兵。
25、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26、所以周边的产品要拿来多跟孩子渗透交流,包括故事绘本,提前的了解,产生兴趣之后再去深层次的阅读四大名著。
27、这一节中讲述了孙策创业之初的艰难历程。孙策原本寄人篱下,得人指点后继承父志,一手创办了江东基业,更在其弟孙权手中发扬光大,最终得以与曹魏、蜀汉抗力。你认为,江东集团在乱世中生存和发展的优势有哪些?
28、如果说“古城相会”以温情取胜,那么“横槊赋诗”就当以慷慨著称。大江之上,曹操大醉而歌,一首《短歌行》传于后世,读来令人心怀激荡。聂绀弩先生曾著文提到:有此一节,就使得曹操“压倒当时的一切人物”。默写《短歌行》并针对聂绀弩先生的话谈谈你的看法。
29、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到第四十回讨论主题(二选一)
30、所以,总的来说,10岁之前的孩子就读点简化版的,看点绘本,听点故事,让他了解,对四大名著产生兴趣,等稍微大一点到了四五年级,如果还这样就不行了,就要试着去读一些原版。通过这两年教学的观察,孩子到四五年级读原版,大多数都是没问题的。
31、《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一大批智慧型的人物,比如蜀国的诸葛亮、庞统、徐庶、姜维,魏国的曹操、司马懿、苟或、邓艾,吴国的周瑜、鲁肃、陆逊……这些智慧型的人物,其实就像胡适所说的包公一样,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而通过这些智慧型的人物所演义的三国故事,不管是变化多端的战争,还是复杂多变的外交,抑或治国治民的政治,无不闪耀着中国人民智慧的光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智慧型人物便是诸葛亮。
32、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33、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到第五十二回